10月26日,上海大学通识教育思政大课“美育中国”第九课“世博会中国馆国家形象的美育传播”在永利澳门6774.cσm418教室开讲。本次课程由永利澳门6774.cσm副院长、2020 阿联酋迪拜世博会中国馆专家委员会委员程雪松教授主讲。


程雪松首先指出讲授世博会中国馆国家形象建构的意义在于:让学生们心怀国之大者;让学生们思考形象即为软实力的精微内涵;让学生们学会体验展览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造环境美学。
程雪松将1851年至今中国参与世博会的百年历史分为晚清王朝时期、北洋政府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20世纪)、新世纪以来(21世纪)四个阶段,并逐一对每个时间段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馆展馆符号形象及相关历史事件进行介绍。程雪松认为:在世博会中国馆国家形象的营造中,国家意志作为表达主体,是在与世界的相互确认中,在同自身的历史对话中,借助语言、图像、行为等符号塑造形象软实力,通过策展人和设计师等专业人士的编码,构建形象认同。
晚清王朝时期世博会上,中国表现出 “农业国家”“文化国家”“王朝国家”三位一体的国家形象,此时的清政府致力于输出传统的内容,迎合西方的喜好,体现出讨巧博喝彩的传统,展示了古老的东方国家形象。
北洋政府时期社会动荡,中国展品虽屡获奖项,然而产品多为传统手工艺或农副产品,与展示最新工业成果的世博会大氛围有所扞格。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20世纪)阶段,中国国家形象意识逐渐觉醒。中国馆的设计往往以传统牌楼元素展示自身身份,又借现代方盒子形式表达融入世界主流的愿望,然而二者之间的并置表现出一定的生硬感。
在新世纪以来(21世纪)的世博会中国馆介绍中,程雪松将近三届世博会中获国展局建筑与景观设计大奖的国家馆与该届中国馆建筑进行对比讲解,并对今年5月贸促会公布的2025年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展馆建筑进行了介绍。他强调:中国馆的设计应当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以一种更为创新的形式传递主流价值。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此后,程雪松向同学们介绍了其团队参与2015年和2020年世博会中国馆设计竞标的方案——米兰世博会中国馆方案“守望五色土”,及迪拜世博会中国馆方案“心舟”,阐述了方案构思和创作实践中对国家形象构建的深度思考。

课程最后,程雪松邀请上海世博会博物馆文献研究中心主任王姝进行专题分享。王姝以数据的形式直观展现20世纪以来逐年增长的参观人数和参展国家,并对世博会博物馆及文献研究中心进行了多角度的介绍,同时还展示了馆藏珍品的图片。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曹俊,“美育中国”课程负责人李超教授,史论系副主任秦瑞丽副教授,教学管理中心刘雪梅、郑兴兰、贾玉飞老师和艺术设计专业硕博研究生旁听了此次课程。
